
恰逢雨连天
柳朝明记得,初遇苏晋,是景元二十三年的暮春。那个时节总是多雨。他在朱雀桥边落轿,她隔着雨帘子对他一揖。雨丝洋洋洒洒,他看不真切,只记得她一身素衣,明眸深处仿佛有火燎原。*备注:①不虐,但不虐的意思很单纯,男一男二都对女主超好超好,社会人文因素并不考虑其中。②关于宠:男一不动声色,男二肆无忌惮③男一男二都是男主,都-是-男-主-,但是,绝不纠结三角恋④剧情流,感情线肯定也会好好写,但请大家不要过于纠结感情问题,谢谢大家。-⑤楔子只可管中窥豹,不可尽信,更不是定局,切记。⑥听说文案也不可尽信。
荡气回肠。首先认为女主圣母的赶紧退出去赶紧。南北榜案,苦读多年终于中选的仕子何其无辜,清正为民的那几个科考官何其无辜?是专制者漠视人命选择最血腥的手段立威,作为现代读者竟然认为女主为这天大不公的奔走是圣母是没有自我她应该多爱自己?精致利己者们收收味儿吧,真就爽文里浸泡出来的自私灵魂,集体主义就这么戳你们肺管子?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这就是我们的浪漫与大爱。登闻鼓案里为救父老的小小举人,到处求告无门最终只能在登闻鼓下自尽以博一刻关注,讽刺猎奇却又极尽悲壮,这两案作为女主的成长主旨太对我胃口了,从巡按的各地到应天春榜下,从蜀中翠微镇到其余四十六桩屯田案,她的仕途初心没有变过,这又怎么不能算是一种自我?元喆、子言、徐书生、何苋,他们的痛和义苏晋都牢牢记在心里,为这些仕子义士而立的功德碑立到了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辜无知的余美人和宫婢们我也没忘,这个所谓的主角的错就是电车难题,没有推翻电车的力量之前对三方都是无解。 男女主,指柳朝明和苏晋,张力拉满了。他长于“存天理灭人欲”却唯留一份情给她,她由他领进门激浊扬清矢志不渝。她羽翼渐丰,他大权在握。分道扬镳得酣畅淋漓,剑拔弩张得势均力敌,但朝堂之外私交之上他们却超越旁人的信任和相知。夺嫡篇真的很上头,当时恨他柳昀恨得牙痒痒,可最后和女主一样一想,朱允炆朱棣那就是一个没法说正道的年代,王莽篡汉改制他正吗,李世民弑兄但开创盛世他正吗,苏轼王安石不死不休谁又是正呢?没法说,最多一句毁誉参半。一开始看女主不为祖父讨公道觉得不理解,看完懂了,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老朱借胡惟庸案实际在干什么我们现在都看得门清,当下顶着压力去翻个案反而真的没什么用处。扯远了,在这一点上柳昀确实比苏晋看得清,所以他从来不怀疑自己。她一朝陡落又陡起,他被薅下御史身份第一次怔怔,最终竟是她鼓励他他教的她暗夜行舟只向明月,然后她代替他身穿绯袍拨云见日还百姓安宁。携手多年天下趋于清明,分别时因为柳昀的急案俩人竟没真正道个别,颇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味道,二人此生互有如此一敌一友,得个江湖再不相见的结局也只觉得释然。这个男主唯柳朝明担得住。时雨与朱十三的感情线与之相比就太弱了,纵然夺嫡时有不由自主被情节裹挟着的情感上头,回过神一看我咋变十三党了;虽然十三这个形象过于理想化但逻辑好歹是自洽的,两人都求一颗真心,苏晋和十三在一起时确实更自在,亲亲抱抱挺甜的船戏就没必要了。 总的来说,这就像既定历史河流里的一小朵浪花,总会有这个水滴夹颗沙那个水滴带根藻,因为河里本来就有沙有草,偏真实的不完美的每一个人组成的一小段时间一小片空间里的一生,这个浪过去还有下一个浪打过来,但晶莹的水花带给人心的感动不会轻易消散。